01工业废水
专攻疑难杂症的“克星”来了
相较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在组成结构上更为复杂,处理方式也需要更专业,技术门槛自然更高一些。
化工污水、印染污水、造纸污水、炼钢污水、医药污水……有多少种方式能实现工业废水净排放?
我国首创的电子束辐照技术,立足核能应用,专向“疑难杂症”下手,破解了污水难降解和深度处理技术瓶颈。
2海水淡化
“装订”石墨烯实现精准筛分
长久以来,海水淡化不是建设周期长,就是运维成本高,侃侃而谈的多,实际参与的少,更多人都在等一个信号:降本。那么,降本的依据是什么?当然是技术。
“装订”石墨烯膜,精确筛分离子,截留纯水的海水淡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十分之一纳米的层间距能有效作用于筛滤对象,应用价值非常高,有待大规模推广。
3土壤修复
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增幅技术
土壤中有毒物质祛除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高标准高效率需要先进技术支撑。
一种新型碳-陶粒复合纳米材料诞生,专门用于“拔除”土壤内的多环芳烃,还能实现对蒽甲醇的分离回收。
另外,“专治”六价铬的“复合纳米材料+磁捕剂”直接突破了铬分离研究瓶颈,成为新一代原创性土壤修复技术。
4秸秆处理
秸秆还田+土壤改良迎“高科技”
作为一种有高回收价值的农林废弃物,秸秆让人“舍不得烧”还不够,更要让人知道“怎么利用”。
日前,凝聚10年研究心血的“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走进人们的视野。
想要少洒化肥?秸秆能变身生物质炭基肥;想要一片沃土?秸秆变身土壤改良剂,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还有什么能难倒技术?
5废气处理
脱硫脱硝添新技术路线
应对雾霾,就要拿起技术“利器”,朝工业废气“举刀”,斩断空气污染来源主线。
比如可以从脱硫脱硝开始,比如复旦大学发明的新型烟气制氢法,比如低温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突破。
前者在光电解水制氢的过程中引入二氧化硫,上百倍地提高制氢效率,后者实现脱硫率达到98%,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环境监测
激光雷达系统
保护环境要时刻用好“眼”和“耳”,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大气细粒子和臭氧激光雷达系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国产高端环保设备。
在实时监测方面,在检测数据分析方面,在系统整机制造以及生产工艺开发等方面,其核心技术都有突出表现,实际应用结果也颇为喜人。
7页岩气
水平钻井和压裂技术
2017年,页岩气开发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双双迎来好消息。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涪陵页岩气田,从勘探到开发,再到配产方式以及钻井、压裂等方面的革新令人瞩目。
针对我国页岩气埋藏深度大,气藏结构复杂的特点,科研人员已经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水平钻井和压裂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单井页岩气开发成本更是下降了一半。
8可燃冰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017年5月,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的消息席卷全国,人们欢欣雀跃的不仅是又一种新能源被纳入可用列表,还有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领跑”。
可燃冰开采“难”不是说说而已,作为“世界性难题”,试采成功就意味着我国在调查、勘探、开采和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看“蓝鲸一号”,看“探海神针”,足以见证可燃冰技术爆发的这一年。